【资料图】
随着当下文艺作品极大丰富、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受众对文艺作品的认知层次也在不断更新,文艺作品评价逐步呈现大众化趋势,由此逐渐产生了开放性、多元性的文艺作品网络评价体系。不过,近些年来,“恶意差评”的现象频频发生,对于网络评价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近日,曾陪伴众多年轻人成长的喜剧《家有儿女》被“恶意差评”,引发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幸福到万家》《猎罪图鉴》《庆余年》等影视剧之前也因某些外在原因被一些网友“恶意差评”……随着此类事件不断增多,不少网友指出,“恶意打分”成为利益争夺的不正当手段,殃及文艺发展的健康环境,评分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备受质疑。
文艺作品与文艺创作者、受众、时代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前所述,当下网络平台成为受众对文艺作品作出评价的途径之一,这就使文艺作品的创作者需要更多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更需要深入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生活,这既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又能为提升人民群众审美水平、打造审美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这是网络评价体系多元化所带来的好处之一。
但是,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评价尺度、评价方式有着一套严谨、规范的体系,只有理性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才能成为文艺作品的有效参考对象,“恶意差评”不仅有损文艺作品整体环境,也不利于其他观众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他人对该文艺作品的客观评价,甚至可能误导他人,如果由“恶意差评”引发粉丝之间的人身攻击,轻则是道德失范的问题,重则已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笔者认为,“恶意差评”现象反映出当下文艺评价体系中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其一是文艺作品评论自由的边界问题。诚然,表达意见、给文艺作品评分是每个文艺作品消费者应有的自由,也是作品与受众互动交流的桥梁纽带。但自由的基础是自律,只有在“不逾矩”的前提下“随心所欲”,才能使得意见表达更加合法合理合情,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众之所盼、心之所向的参考。
其二是质量和流量平衡的问题。影视行业中,一直存在着在宣传中“控分”“刷分”等不良现象,以“暗箱操作”为作品注水、吸引观众眼球,谋求利益最大化。这种由影视行业内部引起的反常态操作一直以来为人诟病,反噬着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出品方想要获得更多的受众和流量本无可厚非,但是,虚假宣传、介入受众评价的不正当手段都不是正途。以真求实、以精促绩,才是使影视行业在健康轨道上跑出加速度的正确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获得观众、获取流量,最正当、最便利的方式就是不断磨砺自己的作品。
其三是粉丝“应援”的问题。不少粉丝“恶意差评”是想“应援”自己的偶像,以诋毁他人的方式追捧自己支持的演艺人员。很明显,这种方式的追捧其实就是“捧杀”,无数例子证明,粉丝以不正当方式为自己的偶像“应援”,最终损毁的还是偶像的声誉。所以,作为粉丝,应该端正追星心态,以更加正当的方式来鼓励演艺人员不断打磨自身,创造更多品质优良的文艺作品;而作为演艺人员,也不能在粉丝热捧中迷失自我,要不断磨练自身本领,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演艺人员和粉丝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才能发挥聚合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恶意差评”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网络平台和相关机构对恶意刷分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而是要持续加强监管,完善打分机制,修补规则漏洞,整治恶意评分,这样才能维护健康文艺评价生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