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李强 环球时报驻荷兰、德国特约记者 张亮 青木】欧美国家近些年都在加速向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对锂等关键矿物的需求激增。让部分欧洲国家感到“两难”的是,不仅关键矿物供应离不开中国,而且很多与绿色转型相关的民生项目和科技也离不开中国,但迫于美国的压力又不得不摆出减少对华依赖的姿态。不过,随着中欧全面重启各层级交往,双方在“绿色同行”方面传递出很多积极信号。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率领60余名商界高管访华期间,中法在绿色环保合作方面签订了“超级大单”。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5月通过英国媒体表示,如果与中国完全“脱钩”,那将意味着欧洲不可能实现绿色转型。中德两国总理6月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时更是提到“双方要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推动合作提质升级”。此外,中欧相关企业已纷纷行动,用扩大投资或设厂等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与合作。
“如果我们与中国完全‘脱钩’,那将真的是一件憾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近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坦言:“中国在(绿色相关)研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果我们与中国完全‘脱钩’,那将真的是一件憾事。”她还表示,荷兰与中国有着牢固的贸易关系,双方在使经济更具可持续性和绿色转型方面相互需要,因此“减少战略依赖并不意味着应完全停止贸易,而是实现来源和价值链的多样化”。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玉铭是碳中和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长期关注欧洲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合作,他认为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的讲话体现了欧洲高层对经济合作现状和绿色转型科学规律的尊重,对于欧洲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讯息。冯玉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国家,都把促进经济绿色转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手段。风机、光伏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对于实现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在很多西方国家,用于这些领域生产的很多原材料目前十分依赖中国。受美国的影响,从国家竞争的角度出发,部分欧洲国家认为这种对中国的高度依赖对本国利益形成安全威胁,因此在绿色转型领域出现过一些疏远或对抗中国的声音和举措。举例来说,翻阅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前些年的一些报告可以发现,有的欧洲学者长期浸润于“中国是威胁和挑战”的假设之下,并且认为“中国是地区紧张关系的获益者”,因此,他们作出的分析通常会“支持在绿色转型领域防范和遏制中国”。
西班牙普埃托利亚诺,隶属于西班牙电力公司Iberdrola SA的Puertollano绿色氢气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绿色氢生产基地。(视觉中国)
而欧美国家推进绿色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矿物质原料,主要来自中国。数据显示,在关键矿物供应方面,世界上90%的镓、78%的稀土和79%的硅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生产国和提炼国,这对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欧盟来说意义重大。路透社日前报道说,欧洲锂精炼商、卢森堡Livista Energy 计划在德国建造一座2026年投产、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锂精炼厂,而该企业除了从电池中回收的锂外,“或将直接从中国采购锂”。
冯玉铭认为,从绿色转型的整体情况看,欧洲国家对中国原材料和科技的高度需求短期内很难减少。国际能源署的相关统计显示,仅在太阳能生产领域,中国生产的关键部件多晶硅、晶原、光伏电池、光伏模板在全球的份额已分别由2010年的28.6%、78.3%、57.9%和55.7%,上升至2022年的88.2%、97.2%、89.5%和78.7%。2022年,全欧洲46%的风电是由中国产品贡献的。在绿色转型领域,中欧之间的密切商业联系是过去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和欧洲对相关产品的旺盛需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仅以价格水平来看,相对于在国际市场的西方竞争对手,中国与绿色转型相关的终端产品通常具有20%以上的价格优势。很多严肃的研究证实,这类竞争优势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政策驱动的,而是因为就像很多数字和家电产品一样,国际分工和中国强大、完整的供应链使得中国生产的上述产品体现出规模化生产的巨大优势。
中国企业的项目推进和技术创新让欧洲受益
除了看重中国的原材料,欧洲绿色转型还离不开中国参与的项目。实际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近10年来在欧洲参与的一些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克罗地亚塞尼风电站、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匈牙利考波什堡光伏电站、黑山莫祖拉风电站等,都为中东欧国家绿色供电和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受到关注的还有三峡集团投资运营的德国海上风能项目“梅尔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投资级信用评级的海上风电项目,自2016年建成至今一直运行良好。它每年可为36万户家庭提供用电,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100万吨。虽然梅尔风电项目是三峡集团公司从黑石集团购股获得,但该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成功开展本土化经营的优秀能力,并成为中国企业服务于欧洲碳中和事业的卓越案例。
中国的各种新技术正促进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这一趋势在今年6月中旬举行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铸造、冶金、热处理和精密铸件展上有鲜明的体现。这个四年一届的全球金属行业专业展会,吸引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家展商参展,其中中国展商参展600余家,数量甚至超过东道主德国,领域涉及原材料、装备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凭借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多家中国展商跻身展会主展区11号厅的中心位置,成为备受瞩目的行业头部企业。
“欢迎来到璀璨的金属世界”的标语在杜塞尔多夫会展中心格外显眼。《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本届展会下设铸造、冶金、热处理和精密铸件四大板块,促进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是展会的一大主题。根据展会主办方发布的数据,全球7%的碳排放量由钢铁行业产生。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钢铁行业的节能脱碳迫在眉睫。在中国压铸机制造商伊之密集团展位前,该集团与中国一家整车制造企业共同完成的“超大型一体化压铸件”一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据伊之密压铸机事业部产品经理张敦吉介绍,该产品为一体化压铸的汽车后地板,是全球最大的大型一体化压铸结构件之一。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采用该技术的铝合金后地板总成的总重量最轻能达到钢结构的1/3,生产时间也从两个小时缩短至3分钟,同时还大幅减少了车身零件数量和焊接点,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成本。中国压铸模具制造商广型科技的展台前,也吸引了很多客户拍照咨询。该公司已与全球多家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知名供应商之一。在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金属和能源业务总监马尔特·塞弗特看来,铸造业的创新对所有工业领域的价值增长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当前工业生产领域问题的关键举措,“如果没有铸造业的创新,就很难应对诸如电动汽车的变革、能源转型和工业脱碳等挑战”。
中德两国总理 6月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双方提到“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据冯玉铭介绍,德国联邦政府委托下的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在中国支持了一批气候变化领域的项目。以共建和对话的形式,德方机构和专家在协助中国实现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碳市场优化和省市级低碳发展政策与示范案例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GIZ驻华首席代表吉乐(Thorsten Giehler)因促进中德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被中方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国决定着欧洲的绿色转型能否成功”
欧洲媒体和专家普遍认为,欧洲绿色转型不能少了中国。德国《商报》6月22日报道称,中国决定着欧洲的绿色转型能否成功。仅去年德国就从中国进口了超过30亿欧元的太阳能组件,占该类进口总额的九成。显然,“没有中国就没有能源转型”。欧洲要实现气候目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并尽快推动向无碳经济转型,答案似乎很明确:需要作为世界市场领导者的中国。
德国柏林再生能源政策学者弗洛里扬·迪克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委员会此前已发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计划在2030年实现近四成的绿色产品在欧盟制造。中国作为众多绿色技术领域的全球参与者,对于欧盟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如中国占全球锂电池制造能力的近80%;中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和组装产能等。迪克曼认为,欧盟在许多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但欧盟的绿色产业成本过高,因此,中欧绿色转型目标一致且有很多互补之处。按照太阳能业内人士的估算,中国生产的太阳能设备,每瓦装机容量的制造成本在17至18美分之间,而欧洲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两倍。疫情前,欧洲太阳能行业的组件年产能总计约8吉瓦,甚至比有的中国企业一年的产能都低。他表示:“欧中未来可以在储能、热泵、碳捕捉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合作,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
冯玉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洲如果想在绿色转型领域疏远中国,代价将非常高昂。这是一个简单的成本账。如果走访和观察欧洲的工商界,一个基本的印象就是欧洲的科技公司、青年人才对国家前途表现出了空前的失望和悲观。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认为欧洲发展前景悲观的信号十分清晰。这一现象在德国尤甚。原因很简单,随着俄乌战争和各种“去风险”议程的提出,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用人成本都在快速上涨。欧洲国家动辄以千百亿欧元的各种拨款援助乌克兰,提高欧盟军备,拿出高额的补贴来养活本土企业同中国产品竞争,还要附和美国去搞海外工程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此外,欧洲的一些绿色转型的政策缺乏科学调研,脱离民众。例如德国绿党籍经济部长哈贝克提出家庭住户强制安装清洁供热设备的举措,被指“背后有美资背景的热泵企业游说集团在运作”,此举不仅让民众生活成本增加,且在实施上高度不切实际,因此备受指责。
多家欧洲企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企业也受益于中欧合作。如德国博世集团在中国经营59家公司,有员工近6万人。该集团在氢能研发、运输、储存等领域处于世界前列,还在中国设立氢燃料电池中心。同样,迪克曼非常关注中国太阳能企业隆基绿能最近宣布计划在欧洲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设厂并投入运营的消息,在他看来,中企实施“在欧洲,为欧洲”的战略,在欧洲投资设厂有利于规避欧盟越来越严格的进口规定,也符合欧盟绿色技术本地化生产的战略。
德国联邦批发贸易、对外贸易、服务业联合会(BGA)主席德克·詹杜拉近日表示:“无论是德国还是欧盟,都和中国在经济上紧密相连。因为市场规模和创新实力,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他认为,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全球性挑战只能与中国共同应对。这需要欧中双边和多边层面的对话与合作模式。此次中德政府磋商是有针对性地安置德国利益的良好平台,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或光伏发电领域。就后者而言,能源转型要想成功,短期内离不开中国。
“中欧在绿色转型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合作符合双方的真实需求。”冯玉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中国也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经验。他强调说,任何国际合作都无法在强烈的地缘对抗下幸存。因此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应该有助于为双方了解真实的彼此创造条件,增强双方的理解和互信,缓冲中欧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分歧甚至冲突。不过,需要警惕的是,持有零和博弈思想的欧方政界人士和部分利益相关者会不断将绿色转型和中欧气候合作议题泛安全化。
标签: